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一周天气 一周天气
建始天气_建始天气预报
zmhk 2024-06-11 人已围观
简介建始天气_建始天气预报 谢谢大家对建始天气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期是多少?2.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侯,第二侯,第三侯是什么意思3
谢谢大家对建始天气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期是多少?
2.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侯,第二侯,第三侯是什么意思
3.2021什么时候立冬几点天黑
4.2022年夏季哪几天最热
5.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6.大暑由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期是多少?
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3日-5日之间,立夏在每年公历5月5日-7日之间,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7日-9日之间,立冬在每年公历11月7日-8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是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太阳到达黄经225°时是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动物藏身规避寒冷,经过秋收的人们也已将收获收藏入库了。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侯,第二侯,第三侯是什么意思
近两年因为疫情影响了出国 旅游 ,越来越多的 旅游 爱好者将眼光转向了国内。湖北恩施作为一个新兴的 旅游 目的地,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神秘的北纬30度横穿恩施州境内,孕育了数个瑰丽壮美的峡谷地貌。其中最受关注的三个峡谷景区就是恩施大峡谷、屏山峡谷以及恩施地心谷,这三大峡谷分别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恩施市、鹤峰县和建始县,虽然都是峡谷地缝,但风景和游玩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到过这三个峡谷最低不下5次、最多不下20次的本地摄影师兼 旅游 爱好者,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峡谷。说起恩施的景点,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恩施大峡谷。恩施大峡谷是恩施最著名的5A景区,也是灵秀湖北的十大 旅游 名片之一,被专家赞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恩施大峡谷景区已开发部分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沐抚办事处辖区,距恩施火车站车程约为1.5小时。如果乘坐客运班车,因受去年马者滑坡的影响,目前需要绕道利川市团堡乡,车程约为2小时,车费30元/人。
恩施大峡谷已开发部分包含两大核心景区: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七星寨景区的一炷香高约150余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经过亿万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是大峡谷的镇谷之宝,天气好的话,在这里可以拍到绝美的日出照(前提是住在景区内的峡谷轩酒店)。云龙地缝被誉为“地球最美的伤痕”,沿途瀑布成群,甚是壮观。
游玩恩施大峡谷包含的必消费用包含七星寨及云龙地缝门票、景区交通车、地面缆车,套票价格为175元/人,其中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也可以单独游玩。另外还有七星寨上行索道(105元/人)、下行扶梯(30元/人)、云龙地缝“小蛮腰”垂直电梯(30元/人)可以自行选择作为代步工具。
雨后天晴的恩施大峡谷最为壮观,清江生白云,绝壁连峰丛,若隐若现,如梦似幻。令很多游客发出感叹,爬过了恩施大峡谷,才算是到过了恩施。
恩施大峡谷是恩施三大峡谷中最挑天气也最累的一个,因为七星寨海拔较高,有时候天气不好,辛辛苦苦爬上去只能看见雾,而且七星寨虽然有上行索道和下行扶梯作为代步工具,但精华景点如一炷香、迎客松、双子峰、大地山川、母子情深等等都需要步行游览,如果实在走不动的话,还可以乘坐两个人抬的滑竿,分区间收费。如果是自由行的朋友来恩施游玩,建议根据天气灵活安排行程,以便看到最好的风景,另外,恩施大峡谷全程游玩大约需要6-8小时,如果体力不够,也可住在附近的酒店民宿,分成两天游玩,建议自行备好护膝和登山杖。
除了一炷香的绝美日出之外,恩施大峡谷在网上最火的照片是朝天笋的日落,朝天笋目前不在景区已开发范围内,自驾的话可以自行前往,位于从恩施大峡谷前往大山顶的路上。我每次要去朝天笋拍云海日落星空的时候,一般都住在这条路上的拾光小院民宿,往上15分钟车程到朝天笋,往下10分钟车程到景区游客中心,上下都很方便,早上起来还经常能看到云海。
屏山峡谷地处武陵腹地“神秘交叉点”(北纬30度,东经110度)的“中国之中”湖北省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于近几年在网络上爆红,因其水质清澈,船行水面如悬浮半空,被网友称为“中国仙本那”,是恩施最著名的网红景点。
鹤峰县作为恩施州交通发展最为落后的县,已经于2020年7月正式通高速了,从恩施市区到景区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车程不再成为从恩施来景区的游客犹豫是否前往游玩的因素。屏山峡谷距恩施火车站车程约为2.5小时,自由行游客可以在恩施火车站对面的客运中心乘坐县际班车60元/人,然后在鹤峰益通车站对面的老车站换乘屏山村村通班车10元/人到达景区。
很多游客来屏山都是冲着一张悬浮照来的,但是悬浮照的拍摄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拍摄效果最好是在晴天的正午,阳光洒在水面的时候。
其他时候能不能拍出悬浮照呢?答案是只要水质清澈的时候都可以拍出来,只是相对没那么明显。如果前面一段时间都没怎么下雨,即使当天下了雨也是不影响水质的,当然如果下过暴雨引起上游涨水又另当别论。从季节来说,冬天的水质是最清澈的,即使没有阳光,也能拍出效果不错的木船悬浮照。需要说明的一点,上小木船拍摄悬浮照需要在阿打铺子买票排队,20元/人/次,30元/船/次(不超过3人),也可以购买100元/船(不超过3人)的小木船太空体验游船票,可在水域内划一圈。
除了拍摄悬浮照,屏山峡谷还有什么可看可玩的?首先是恩施所有峡谷都有的绝壁栈道——云罡栈道,在栈道上就可以将整个峡谷景观一览无遗。其次,夏季早晚温差大的时候,水面会升起一层薄雾,船行水面,仙气十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桃花渡码头乘坐交通船穿行一线天,穿过五尺门,途经望月桥,穿过黑龙渊的一段船程,是我个人认为屏山峡谷景区最精华的一段风景,在静谧幽深的峡谷中穿梭,耳边只能听见船身划破水面的声音,就如进入了与世隔绝的梦境一般不愿醒来,也难怪有部分游客坐了一趟船还不够,现场要求加钱再坐一趟。
旺季的时候,屏山峡谷景区内还会有玻璃船和桨板等自费体验水上项目,不下雨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会选择玩玻璃船。
悄悄透露一下,据说屏山峡谷的二期原始森林探秘+峡谷漂流游线也即将开放,峡谷漂流为每日限量自选消费,又是另外一种风景和体验。
屏山峡谷已开放的游线目前来说是恩施三大峡谷中相对最为轻松的一个,先下后上,游玩全程大约需要2.5-3小时,门票+峡谷交通船票为210元/人。如果想更节省体力,也可以选择在售票处加购一趟船票(45元/人),从景区出口杜宇楼进入,反向游玩到阿打铺子再原路返回。早上遇到起雾的时候,白雾从五尺门迎面扑来,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羽化登仙了。
恩施地心谷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中心,“318”国家景观道“1520”、“1314”高速网红里程碑处的湖北恩施 旅游 交通枢纽轴心建始县高坪镇,宜万高铁“高坪站”出站3分钟直达景区游客中心,是恩施州内交通最为便捷的景区,来恩施自由行的游客可以选择动车直达高坪站,行程第一站先玩恩施地心谷,然后再乘坐动车前往恩施(23元/人)游玩其他景区。
恩施地心谷属世界珍奇高山喀斯特岩溶嶂谷地貌,以“险、奇、古、野、秘、秀”著称,峡谷幽深,天桥凌空,时空穿越的巴盐古道地心天堑胜迹遍布,河谷内石臼涡槽极具特色,素有“地心归来不看谷”之称。下雨的地心谷山间雾气缭绕,飘飘欲仙,更显灵秀。
恩施地心谷夏季有跳水、人体漂流、水上秋千、竹筏、皮划艇等等丰富多彩的自费水上项目,不下雨的时候都可以玩。
恩施地心谷景区入口附近有一排名为“崖舍”的网红临崖玻璃民宿,朝看晨雾夜观星空,也是吸引很多人来到这个景区打卡的重要原因。
恩施地心谷景区内有网红玻璃桥、空中魔毯、垂直电梯作为代步工具,每一个大约能节约半小时步行时间,如果体力和腿脚不是很好的话,建议购买套票。加上门票和景交的套票价格为170元/人,游玩时间大约为3-3.5小时。另外,自驾且不打算在崖舍住的游客,建议将车停在游客中心停车场,以后游玩结束后取车耽误时间,因为地心谷景区内全程不走回头路,入口和出口不在一个位置,需要靠景交车和游客中心作为中转连接枢纽。
以上三个峡谷景区的地理位置、风景特点、游玩方式及难度、对天气的要求各不相同,可玩的项目也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天气以及自己的偏好和行程时间从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景区前往游玩,当然来恩施的游客三个峡谷都要玩的也不在少数,毕竟除了都有一段绝壁栈道之外,地缝的风景都是各具特色,遇上合适的天气,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恩施 旅游 相关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咨询。我是一名热爱旅行的自由摄影师,也是恩施本地人,乐意随时为你解答旅行中的疑惑。欢迎关注我,带你玩遍恩施美景吃遍恩施 美食 。
2021什么时候立冬几点天黑
节气,是一种根据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前后。古代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的现象进行了简洁的概括。例: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下面在分享几个节气的三候:
1、春分,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2、清明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桐树开花了,朴素的香味弥漫,桐花预示着春天的盛景。阳气渐盛,田鼠为至阴之物,纷纷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光的鹌鸟出来活动。清明时节多雨又空气明净,故而彩虹常见。
3、万物荣华,大暑至。大暑节气三候:初候,腐草化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萤火虫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古人便误以为是由腐草变化而成。大暑时节,空山飞流萤,天气湿热难耐,土壤也湿气潮润,时常有雷雨突然出现。
4、寒露是24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为冬日避寒,鸿雁成群结队往南飞,成为天空中最有代表性的秋天符号。雀鸟们因为冷而躲藏起来,深秋天寒时,蛤类大量繁殖,古时候人们认为贝类蛤蜊的条纹和鸟雀很像,便认为蛤蜊是鸟雀变的。而菊花开在寒露,经霜而不凋。
5、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初候,鸡始乳;二候,鸷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母鸡开始孵育小鸡,鹰隼在天空徘徊,狩猎找食,以度寒冬。此时寒冷已极,河川的水结冰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层。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饱含着自然的韵律美,天地之间,富有诗意。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2022年夏季哪几天最热
2021年立冬节气时间是公历2021年11月7日12点58分37秒,一般北方六点就天黑了。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并不代表入冬
立冬并不代表就一定入冬了,是代表着冬季慢慢开始,因为有些地方比较靠近赤道,日历上虽然到了立冬这个时间,但是气温还比较高,比如海南,入冬的象征就是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冬,而一般立冬节气的时候,我国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这些地区即便迎来了立冬,入冬还需要等一些时日。
立冬时节,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部分地区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2022年夏季哪几天最热
三伏天最热的时候是中伏。2022年7月26日至8月14日。
当谈到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热时,人们必须提到一句民间谚语,“冷在39伏,热在中间”,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是“三伏”,而“中伏”是“三伏”中最热的一天。去年秋天后,天气逐渐变冷。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2022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2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2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2022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2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末伏:公历2022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2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2022年立夏时间2022年05月05日 星期二
公历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一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而我国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是“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景象,真正进人夏季。但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人春季。
大暑由来
一起来跟着我来看看立夏的一些知识吧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中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南方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华南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农谚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苹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当果子大。
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
牛驴骡马喂养好,加强防疫常检查,
使役需要讲科学,强弱快慢巧配搭,
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
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
小麦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满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种绿豆。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立夏前后种络麻。
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立夏三日正锄田。
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夏季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秋季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冬季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初三立冬是什么动物
大暑的来历是什么? 大暑(great heat)
大暑----[Great heat]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攻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华南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华南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
大暑由来100字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为什么要喝羊肉汤?这风俗的由来谁知道? 大暑怎么会喝羊肉汤呢,应该喝绿豆汤吧。 羊肉汤是暖性的,应该在大寒天喝。
满意请采纳
大暑的注意事项和逸闻趣事 大暑养生的注意事项
1、防止中暑
当相对湿度大于85%气温30一3l℃,或相对湿度50%气温38℃,或湿度小气温40℃时人体的体温调节机便会发生困难,发生中暑。中暑一类是因高温高湿使汗液不易蒸发,另一类是高温低湿造成汗液渗出过多使人体水分得不到补充。
预防中暑最重要的就是改善小气候环境,通过凉棚、水幕隔热,通过自然和机械通风环境降温,对于高温作业者应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防暑降温的饮料和药品也必备的。
2、防皮肤病和食物中毒
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坐公交车后要洗手。
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症状主要是发热,寒战、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要尽快看医生。此外,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灭蝇,不吃不干净的饭菜,最好当天的饭菜当天吃,隔夜饭菜要煮沸、热透。
3、合理运动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们加强饮水,合理饮食及睡眠充足的前提下可以多做些运动,让身体发发汗对身体也有益,根据每人的身体素质不同运动量亦应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做一些较大的运动后大量的出汗会使身体有一种舒服的畅 *** ,运动量应该以此为度,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避免在烈日照射下进行运动。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如广播体操、太极拳、跳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等,避免过于疲劳、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值得注意的是停止运动后不可用冷水给身体降温,也不过量地喝冷饮,最好喝些热茶或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刚刚做完较剧烈的运动也不可马上卧床休息,并且也不立刻用餐。
大暑逸闻趣事:大暑的由来与风俗
1、节气由来
大暑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2、节气习俗
今年22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各地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尽管如此,“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
24节气的由来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从霜降说起 “小寒”要比“大寒”寒
夏至漫话 夏至习俗与气候 冬至气候及习俗
24节气的起源 24节气必须按照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真实位置而定,它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传统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制订的准则有利用太阳的运动(日、年与节气),也有月亮的运动(月)。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每日会向东移动约1度,环绕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其运行轨迹称为「黄道」。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而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24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种节气制订法称为「定气法」。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 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
雨水: 春到人间,降雨开始增多,春雨绵绵。
惊蛰: 虫类冬眠或隐藏起来,伏著不动,叫做蛰。春雷响起,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虫类,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春季过了一半,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古代曾称春分与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 天气逐渐和暖,春暖花开,草木开始萌发茂盛,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农夫刚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润,适时且足够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长茁壮。但此时的气候,却时晴时雨,时冷时热,最让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开始,此时已出现温暖的气候,万物迅速生长。
小满: 满指谷物籽粒饱满,稻谷和麦类等夏熟农作物行将结实,等待成熟,但尚未达到饱满的程度。
芒种: 有芒作物开始成熟,结实成穗,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适当时节。
夏至: 炎热的夏天真正到来,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过了夏至日,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慢慢加长。
小暑: 暑是炎热之意,此时天气开始逐渐炎热,但是还没有热到极点,虽然夏至时北半球受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由於太阳射来的热力必须先对地面和大气加温,才能把热储存於大气中,所以天气从夏至开始慢慢加热,经过小暑后,热度才会逐渐升高到极点。
大暑: 气候酷热到达高峰。
立秋: 秋季开始,气温将由热转凉,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
处暑: 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气到此终止,但有时晴天的下午,炎热不亚於暑夏,可视为夏的回光返照。
白露: 天气已经转凉,夜晚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接触到地面上因辐射而迅速冷却的物体,於是部份凝结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树叶上,这些透明晶莹的水珠,我们就称它为白露。
秋分: 秋季过了一半,同春分一样,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寒露: 此......>>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立冬有什么说法吗
初三立冬是银鹿。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冬季以“立冬”开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现常根据气候诸要素之一的气温变化划分,划分方法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以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候平均温度10℃以上时结束。入冬,意味着气温已稳定下降到10℃以下,天气寒冷了。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阳黄经达22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立冬”。冬是终了的意思,有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我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好了,今天关于“建始天气”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建始天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